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

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管法規共用系統

列印時間:114.04.20 05:48

法規內容

法規名稱: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檔案保存鑑定作業規定
公發布日: 民國 102 年 06 月 14 日
修正日期: 民國 111 年 08 月 19 日
發文字號: 竹秘字第1110027695號函
法規體系: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/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秘書室
法規功能按鈕區
一、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(以下簡稱本局)為辦理檔案
    法、檔案法施行細則第十三條有關檔案保存價值鑑定規定事項,特訂定本
    作業規定。
二、本作業規定之適用範圍,為本局管有之機關檔案。
三、辦理檔案保存價值鑑定應遵守下列原則:
    (一)需求原則:衡量檔案之使用者數量、權益、應用頻率、檔案類別、需
        求程度及時效性。
    (二)彈性原則:依檔案性質及應用需求,選擇適當之鑑定方法及基準。
    (三)客觀原則:進行意見諮詢或討論,避免擅斷及主觀。
    (四)完整原則:遵循全宗原則,衡量檔案原有機關層級或檔案之重要性、
        獨特性、代表性,擇選具完整性之檔案,避免重複。
    (五)不受媒體拘泥原則:注重檔案內容價值,不因檔案媒體型式不同而有
        所差異。
    (六)去蕪存菁原則:精選足以代表機關組織沿革、政策及業務之檔案。但
        以不違背完整原則為限。
    (七)先例原則:遵循過去相關檔案鑑定之結果。但因機關職能或時空環境
        變遷等特殊情形者,不在此限。
四、有下列情形之一時,應辦理檔案保存價值鑑定:
    (一)因修訂檔案保存年限區分表,認有必要者。
    (二)辦理檔案銷毀或應用產生疑義或發生爭議者。
    (三)檔案因年代久遠而難以判定其保存年限者。
    (四)檔案因天災或事故致毀損者。
    (五)機關永久保存檔案移轉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(下稱檔案管理局)
        前。
    (六)辦理電子檔案轉置、移轉(交)或清查階段。
    (七)規劃建置電子檔案管理資訊系統(含重新設計及版本升級)階段。
五、有檔案鑑定時機所列情形之一時,檔案管理單位或人員應簽請核准後,成
    立檔案鑑定小組,指派主持人,並由相關業務單位主管及檔案管理單位主
    管或人員組成。必要時,應請學者專家或上級主管機關派員參加。 
六、機關檔案管理單位或人員應按類別整理擬鑑定之檔案,分析下列事項:
    (一)檔案原有機關組織沿革、職能變遷及相關業務法令。
    (二)檔案原有機關主要職能對國家或社會之影響。
    (三)檔案涵蓋年代及產生時間。
    (四)檔案產生之原因。
    (五)檔案類別所含案卷及主要內容(敘述檔案涉及之人、事、物、時間及
        地點)。
    (六)檔案形式及保存狀況。
七、辦理檔案保存價值鑑定應依鑑定之目的、檔案性質、數量及範圍,並衡酌
    機關經費、人力、作業時間、檔案鑑定技術及對民眾權益維護之影響,採
    下列一種或數種方法進行;必要時,得成立鑑定小組:
    (一)邀請學者專家鑑定:依機關及檔案性質邀請相關學者專家參與鑑定。
    (二)邀請利害關係人參與分析:邀請檔案當事人、使用團體或利害關係人
        參與鑑定分析,提供其意見,作為鑑定判定之參考。
    (三)邀集業務單位會審:由機關內部單位主管或相關人員,採聯合審查或
        召開會議方式商定。
    (四)進行檔案內容審查:至檔案典藏處所審查檔案內容及保存狀況。
    (五)選擇代表性檔案審查:依類別或案卷選擇具代表性、獨特性或案情完
        整者,進行檔案內容檢視並評估保存價值。 
    (六)舉辦公聽會:藉由公聽會方式聽取各方意見,凝聚共識。
    (七)公開資訊徵詢大眾評論:機關完成鑑定作業後,公開相關鑑定資訊,
        如檔案鑑定報告初稿,諮詢各方意見。
    (八)選擇鑑定基準進行檢核:參酌檔案之使用需要及重要性、檔案具有之
        各項價值及現有館藏優劣等資訊,透過討論形成共識,作成檔案鑑定
        基準檢核表,據以判定檔案保存之優先順位。
    (九)辦理焦點群體座談:邀集與鑑定標的相關之團體,藉由互動及討論,
        以形成檔案保存價值鑑定結果之共識。
    (十)訪問相關人、事、物,如訪談機關業務單位、資深或退休主管人員等,
        以掌握機關職能、業務運作、檔案涵蓋年代及內容等相關資訊。
    (十一)檔案使用調查:調查檔案之使用者數量、應用頻率等應用需求,依
          檔案類別或檔案應用申請目的,統計分析檔案內外部使用情形,以
          確認各單位業務職能及重要性。
    (十二)其他適當方法:如文獻分析、相關機關協商、輿情資訊研析或參酌
          過去相關檔案鑑定之結果。
八、依業務需要,得彈性選擇下列之鑑定基準,衡量檔案使用價值,並給予適
    當權重:
    (一)原有價值:指檔案之本質、內容或實體形式特性具有之原始價值,其
        評量指標如下:
        1.實體形式特性:指檔案存在時間及外觀實體形式等特性。
        2.替代特性:指檔案之不可替代性。
        3.本質特性:指檔案媒體型式或其材質、章戳、墨水、印刷與裝訂等
          審美及藝術特性,如檔案裝訂型式為卷軸裝等具有展覽價值之檔案。
    (二)行政稽憑價值:指得作為機關組織職能運作、決策、業務處理及績效
        等事證或責任稽憑之價值,其評量指標如下:
        1.檔案資料之可信度。
        2.機關決策及業務處理之參考性。
        3.行政影響評估之可能性。
        4.考評機關行政績效及行政責任之參考性。
    (三)法律價值:指檔案清理之適法性及保障團體或個人權益之價值,其評
        量指標如下:
        1.檔案內容涉及團體或個人權益及財產之維護。
        2.檔案銷毀涉及相關法令之合法性,例如土地登記規則第19 條規定,
          土地收件簿、登記申請書及其附件,除土地所有權第1 次登記案件
          應永久保存外,應自登記完畢之日起保存15 年。
    (四)資訊價值:指得作為研究發展參考或滿足民眾知的需求之價值,其評
        量指標如下:
        1.檔案內容研究價值。
        2.檔案內容之代表性、獨特性、發展性及集中性。
        3.檔案使用情形,例如檢調紀錄及應用統計資料。
        4.檔案應用之需求,例如民眾申請應用各類檔案之分析。
        5.與其他檔案之關聯性及互補性。
        6.檔案應用之限制。
    (五)歷史價值:指得保存典章制度或作為史籍資料之價值,其評量指標如
        下:
        1.檔案產生年代或特定時間。
        2.檔案反映國家發展、時代背景、制度變革、社會文化變遷或重大特
          殊之個案。
        3.檔案反映地方發展歷史及地方特性。
        4.檔案反映機關發展歷史及沿革。
    (六)管理成本:指保管及修護檔案之成本效益。
    (七)風險評估:指評估檔案未妥予留存,對於機關業務運作及利害關係人
        利益之影響。
九、評估及判定檔案保存價值
    (一)依據擇定之鑑定方式、方法及基準,審酌下列事項,評估及判定檔案
        之保存價值:
        1.影響國家安全及公益程度。    
        2.典章或史料文物之價值。
        3.法律信證之維護。
        4.行政程序之稽憑。
        5.學術研究之參考。
        6.機關之特性。
        7.個人權益之維護。
        8.其他應審酌之重要事項。
    (二)檔案具有下列價值及性質者,應列為永久保存:
        1.涉及國家或本局重要制度、決策及計畫者。
        2.涉及國家或本局重要法規之制(訂)定、修正及解釋者。
        3.涉及本局組織沿革及主要業務運作者。
        4.對國家建設或機關施政具有重要利用價值者。
        5.具有國家或機關行政稽憑價值者。
        6.具有國家、機關、團體或個人財產稽憑價值者。
        7.對國家、機關、社會大眾或個人權益之維護具有重大影響者。
        8.具有獨特性、完整性之重要科技價值者。
        9.具有重要歷史或社會文化保存價值者。
        10.屬重大輿情之特殊個案者。
        11.法令規定應永久保存者。
        12.具代表性及例證性個案檔案。
        13.其他有關重要事項而具有永久保存價值者。
    (三)本局管有之電子檔案辦理檔案保存價值鑑定時,視需要應辦理技術鑑
        定,會同相關資訊人員分析電子檔案保存、移轉及應用過程中,所面
        臨軟硬體技術問題,就管理需求及技術變遷等因應策略提出建議,其
        作業事項如下:
        1.驗證電子檔案之真實性、完整性及可及性。
        (1)驗證真實性:如檢視電子檔案簽核流程點,俾確認每個簽署人的
           身分。
        (2)驗證完整性:如重新計算電子檔案全部雜湊值,確認其與電子檔
          案內所載雜湊值之相符性,或檢查內部關聯檔案與電子檔案所載者
          之相符性,或依電子檔案文面內容檢查其記載文件之完整性。
        (3)驗證可及性:如利用檔案管理資訊系統或其他軟體工具隨機抽樣
           讀取電子檔案,檢查電子檔案得否正確開啟並辨識檔案內容。
        2.評估系統軟硬體環境、儲存媒體、格式、編碼及演算法之安全強度
          等資訊。
        (1)評估系統軟硬體環境:如檢視作業系統、資料庫管理系統是否過
           時,系統負載容量是否超過容許值,俾及早規劃電子檔案轉置及
           電子檔案管理資訊系統擴充需求。
        (2)評估儲存媒體:如檢查儲存媒體規格是否合適,或依資料成長量,
           評估儲存媒體使用期限、購置成本及媒體更新需求。
        (3)評估格式與編碼:如檢查電子檔案格式及編碼方式是否符合文書
           及檔案管理電腦化作業規範規定,以評估格式轉置需求。
        (4)評估演算法之安全強度:如檢查電子檔案是否運用已知不安全之
           演算法加密,或利用過短之加密金鑰長度加密,以評估安全強度
           需求。
十、提出鑑定結果及撰寫鑑定報告
        1.完成檔案保存價值鑑定後,應將鑑定之過程、結果及建議做成鑑定
          報告,並陳報機關首長核定。檔案鑑定報告應記載下列事項:
        (1)檔案原有機關背景:包括機關名稱、機關組職沿革、相關業務法
           令。
        (2)鑑定目的、範圍及檔案描述:包括鑑定目的、檔號或分類號、數
           量、原件或複製品、媒體型式、保存狀況、檔案涵蓋年代及產生
           時間、檔案類別所含案卷及主要內容。
        (3)鑑定過程:包括鑑定方式、鑑定方法、鑑定基準、鑑定人員、相
           關鑑定案例。
        (4)鑑定結果及建議:包括鑑定結果綜合評析、檔案處置建議。
        2.檔案之範圍及數量較多、性質多元或其他因素,有詳盡分析之必要
          時,檔案鑑定報告應增加記載下列事項:
        (1)檔案原有機關背景:包括所屬機關及本局內部業務單位數量、員
           額與預算;機關職能涉及法令之影響程度、主要職能及對國家或
           社會之影響、機關重要性分析。
        (2)鑑定目的、範圍及檔案描述:包括檔案內容摘要及特色、檔案產
           生原因及目的、與其他檔案之關係。
        (3)鑑定過程:包括辦理本次檔案保存價值鑑定之經過、鑑定遭遇之
           困難及異議處理情形。
        (4)鑑定結果及建議:電子檔案辦理技術鑑定後,如經評估須進行電
           子檔案轉置或修復等處理時,應提出具體時程、轉置或修復方式
           及成本分析等。
十一、本局辦理檔案保存價值鑑定,涉及檔案保存年限區分表訂(修)定、檔
      案銷毀或移轉時,檔案鑑定報告應併同檔案保存年限區分表、檔案銷毀
      目錄或檔案移轉目錄,依檔案法施行細則第十條第一項各款規定程序,
      陳送上級機關轉檔案管理局辦理。
資料來源: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管法規共用系統